【人物轶事】
邓子恢--最重闽西情之坐车学问
“革命不坐车,坐车不革命”
洛阳战场上的硝烟刚刚散去,陈毅、邓子恢一行就风尘仆仆驱车进入这座古城。他们在陈赓的陪同下,视察了攻克洛阳时战斗最激烈的战地现场,然后听取了刚到任的洛阳市委书记周季方、市长杨少桥汇报的城市接管的有关情况。
邓子恢特别关心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黄包车问题。因为在旧中国,公共交通很不发达。一般城市都没有公共汽车或电车,黄包车是一般城市***、最普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轻便灵活,遍布市区的各个角落。这种人拉人的卖苦力的社会现象,对于刚从解放区过来的农民出身的革命者来说,无疑很不习惯,也很不理解,甚至无法容忍。如何对待和处理黄包车问题,不仅是城市接管中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政策性很强。邓子恢特别关注这一问题。
担任市长的杨少桥如实汇报:“我们进城后,老百姓不摸共产党的底,不敢再坐黄包车。我们的干部怕犯错误更不敢坐,怕群众说共产党的干部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经过讨论研究,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黄包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可以坐,我们干部应带头坐。我是新市长,***个坐,还特意在大街上绕道而行。这样,黄包车就重新活跃在街头巷尾,城市交通很快恢复正常。” 邓子恢听了杨少桥的汇报后,点头称好,特别是对市长能带头坐黄包车大为赞扬。他乐呵呵地对洛阳市的领导说:“你们做得很好,很好!我们进入城市,首先要让群众有饭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让群众了解我们人民政府是为群众办事的。这样,敌人散布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就不会脱离群众,并赢得市民的信任,社会才能稳定,人政权才能巩固。”
1948年10月,中原地区的另两座重镇郑州、开封宣告解放。邓子恢调兵遣将,着手接管郑州和开封的工作。开封市内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黄包车。许多从老解放区来的干部、战士看不惯这种人拉人的黄包车,感情上通不过。他们认为一人坐车,一人拉车太不平等,想取消这个行业,但又拿不定主意,只好在革命队伍内部规定干部不得乘坐黄包车,并说明坐黄包车同革命者的身份不相称。不久,“革命不坐车,坐车不革命”就成了一种“时尚”,而且传遍开封城。广大市民都以革命干部为榜样,也不去乘坐黄包车了。
无数辆黄包车冷冷清清地停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批靠拉黄包车谋生、养家糊口的车夫顿时失业。他们的家庭生活成了一大问题,人力车工会派代表到市政府请愿上访,要求发放救济金。市民们也大为不满,尤其是对老弱病人和商人们的出行交往很不方便。许多人叫苦连天,但又不敢明说。暗藏的敌对势力,则趁机煽风点火,大肆散布各种谣言,利用市民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暗中进行破坏活动。霎时间,整个开封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谁也没有料到小小的“黄包车”事件,在开封竟引来了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黄包车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这对刚从解放区进入城市的革命者来说是始料不及的。
作为中原解放区主管城市和财经工作的邓子恢,得悉这一情况后深感震惊,决定亲自过问此事。
一天,他穿着军装,带了几个警卫员,大模大样地坐上黄包车,让车夫拉着他和警卫员,穿行于开封繁华的商业街上,有意引起市民的注意。邓子恢在开封带头坐黄包车穿行于繁华的市区,等于在城市上空投放了一枚重磅的政治炸弹。“共产党的大官坐黄包车了!”这条富有爆炸性的社会口头新闻,迅速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传播开来,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从邓子恢带头坐黄包车出行后,一度闹得满城风雨的黄包车风波,很快平息。黄包车行业继续开张营业。各种人力车一如既往地穿行于大街小巷。黄包车车夫为广大市民提供交通服务的同时,自食其力,再也不到人民政府上访告状、要求救济。市民们出行和商业往来的交通运输车辆有了保障,城市商业又恢复了繁荣景象。敌人散布的共产党“要共产、要取消商业”的谎言不攻自破。开封出现的黄包车风波,对共产党、解放军接管城市的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处事稳健、富有魄力的邓子恢,在这场考验面前,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龙岩市闽红培训咨询有限公司--古田红色培训依托福建古田会议旧址群红色教学点,以古田会址为中心,充分利用闽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堂传统教育课作为鲜活的教材载体,在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欢迎来电咨询古田培训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