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人民军工精神的发祥地
□吴升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历史上***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人民军队奋斗牺牲的精神武器。我们要把军工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才能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深刻要义。

1927年9月初,郭滴人派廖秀考通过上杭蛟洋傅柏翠的介绍,到广东请了刘益和等五位制枪师傅,在龙岩江山山塘村廖氏宗祠“务本堂”建立了兵工厂,在郭滴人的领导下,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生产和修理各种武器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1927年9、10月间,一批原来分散在城乡街头巷尾的铜、铁匠,在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的带领下孕育出了山塘兵工厂、南阳区苏维埃兵工厂、湖雷兵工厂等8家兵工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较早的一批军工生产基地,就此展开了人民军工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后,闽西的兵工厂得到较大发展,1930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在龙岩湖洋建立的闽西兵工厂,成为创建中央红军兵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创办红军被服厂、斗笠厂、修械所等军需机构,成为中央苏区最早创办综合性军工的地方。闽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军工创建历程,蕴含着“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到“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军工精神锻造过程,形成了富有闽西特色的军工文化和精神元素,为人民军工精神的培育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萌发了“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在山塘兵工厂的外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手写标语,这是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党政军民对人民军工精神的理解和宣扬,从马克思主义在闽西的传播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从闽西先后爆发的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永定等“四大暴动”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军工思想和军工实践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从创建闽西中央苏区、建设闽西苏维埃政权、保护胜利果实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1926年6月,龙岩湖洋村进步青年郭滴人,到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学习期间受到毛泽东的影响,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毕业,郭滴人回到龙岩,在江山、小池等地秘密活动,建立中共基层组织。1927年4月,郭滴人吸收山塘的郭勤方、廖秀芳、廖化成、廖秀江、郭芹轩、廖秀考、郭义芳、廖石南、郭朝选、廖福茂、廖福根等10多人加入党组织,成立了岩西北***个农民协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闽西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要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农民武装暴动,迫切需要解决武器、弹药等问题。于是,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团结、发展、组织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农民出身的铁匠、木匠,在永定、新罗建立起以打造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为主的小型兵工厂。1927年9月初建立的山塘兵工厂是其中之一,由廖全庆、廖秀考、郭朝选、廖化成等人负责,并发动全乡群众献铁、献木炭,制造枪支土炮及手榴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兵工厂很快投入生产。由于师傅们的努力和全乡群众的大力支持,不久就造出了17支漏底枪和一批子弹、手榴弹、土炮,武装了乡赤卫团。

1930年12月,闽西兵工厂从龙岩湖洋迁往永定虎岗虎西坑边的太丰楼,后改称“闽粤赣军区兵工厂”
红四军入闽后,随着革命队伍快速扩大,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建立,急需大量的武器弹药,1930年8月,闽西特委决定在龙岩湖洋田螺形陈氏宗祠建立闽西红军兵工厂,山塘兵工厂将人员、设备迁入湖洋闽西红军兵工厂。不久迁到龙岩、上杭、永定三个县交界的虎岗村建厂,同年12月,改名为闽粤赣军区兵工厂。1932年3月又改名为福建军区兵工厂,厂址迁到长汀南阳区茶树下村。后与白石修械厂、红三军团军械处等单位合并,在江西兴国兴莲乡官田村成立中央红军兵工厂。
人民军工事业在闽西萌芽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闽西党组织和闽西军工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守“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闽西革命和军工事业不断奋进。可以说,“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成为闽西军工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形成了“党对军队***领导”的不变军魂
闽西红军兵工厂既是从事生产的工厂,又是正规的军事机构;兵工厂的工作人员既是工人,又是红军战士。这就决定了闽西红军兵工厂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党的坚强领导。闽西早期山塘兵工厂、南阳区苏维埃兵工厂、湖雷兵工厂等,是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亲手创办的。1930年5月,中共闽西特委决定筹建闽西兵工厂时,由特委军事干部负责,挑选了懂技术、觉悟高的人员着手筹建。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后,通过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古田会议期间,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形成了“党对军队***领导”的不变军魂,逐步培育出了闽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五个军。
当年的中央苏区把扩大红军与发展军工比作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放在重要地位。闽西党组织坚持党办军工的原则,把闽西红军兵工厂办成为红军依托苏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的强有力的物资支撑和坚不可摧的战略基地,为此,在工厂的管理上健全了党和工会组织。刘少奇同志曾多次到闽西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下了《论***工厂的管理》的光辉著作,***倡导和推行实施了“三人团”管理体制,加强了党对***工厂的管理,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工人们在“一切为了革命战争”这个目标下努力生产,争做贡献,企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苏区国有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毛泽东及闽西特委领导邓子恢、张鼎丞及其他首长高度重视兵工厂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兵工厂的领导,他们经常到兵工厂视察生产情况,作形势报告。每次打了胜仗还派人送来慰问品。毛泽民来到闽西兼任兵工厂厂长,组成了以共产党员陈进兆为厂长的领导班子,整合永定、上杭等地的小型红军兵工厂,设立了子弹科、刺刀股、修枪股、材料股、总务股等机构,机构设置趋向合理。

“务本堂”围墙上“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标语
他从虎岗、西陂等地挑选了80多名赤卫队员作为工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武器弹药生产。自闽粤赣军区兵工厂生产之日起,毛泽民几乎天天都要到工厂看望大家,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问题。在他的感召下,厂长、科长、股长与工人吃、住、工作在一起,产品质量和数量稳步提升,为红军和赤卫队提供了必要的弹药。
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
革命战争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军需工业。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首先必须建立修理和制造武器、弹药的工厂。二十世纪20年代,闽西地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偏僻山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手工作坊。闽西地方党组织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优先创办发展兵工厂,为暴动提供武器。
闽西苏区铁矿资源丰富,永定的金丰、合溪,上杭的大洋坝,新泉的南阳,长汀的濯田、红屋、童坊,武平的湘湖等地都产铁。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阳、濯田、南城堡等地开炉铸铁,铁质优良,深受附近农民欢迎。1930年8月22日,中共闽西特委关于军事问题的草案指出:兵工厂问题依据目前的需要,闽西应建立小规模的兵工厂。其办法如下:集合各县、区造弹匠,收集各种器材,必要时请中央派技师、购置材料。当年,闽西特委根据红军与敌作战的武器装备需求,明确提出了“建立小型兵工厂”的重要思想。兵工厂从小规模做起,是适应对敌斗争实际播撒的红色军工资源。
兵工厂初建时期,厂房破旧,条件简陋。工人们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边实践,边摸索,凭着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投入了生产。大部分工人都是农民出身,有少部分是民间铜铁锡匠和木匠,多数人没有修过枪,甚至有少数人连枪都没摸过。因此要他们修理各种枪支,真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工人们谁也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较快掌握了修枪、造弹的技术人员,及时给青年学徒上技术课,传授技术,使青年学徒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修枪、造弹技术,走上了生产岗位。
由于国民党四处封锁,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严重不足,各种修理工具短缺严重,工人们用双手根据需要来制造各项工具。制造子弹和炸弹用的全套工具都是各科工人用双手制造出来的,连木炭、柴火(打铁和翻砂用的)都是工厂派人到山上去烧的,这说明当时兵工厂是全靠自力更生来完成生产任务。兵工厂成立之初,只有斧头、铁锤、锉刀、钳子等简易生产工具,如同农村小作坊。经过努力,有了手摇钻床、手摇冲压机和皮带车床、钻床。

九节龙炮
兵工厂原材料的购买也是相当困难,特别是硝药更是无法买进。为此,兵工厂除了到处收集破铜烂铁外,还增设了一个制药组,专门研究土造火药的方法。土硝是用旧墙墙角下的泥土泡水后提炼;炸弹火药是用土硝加木炭、硫磺制成;子弹头药则用棉花加镪水镪化而成。他们开拓进取,发现将枯烂木头碾碎,用筛子筛选后可代替棉花和镪水制成的火药,经过试验效果良好。这种火药引发后发出,冲击力大,杀伤力强,子弹的性能大大提高。
此外,对兵工厂的生产工艺也进行改进。铸弹的高岭粘土模型工艺,已被金属硬模工艺代替,使铸弹工艺过程变得简捷迅速,大大地提高了铸弹效率。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制度日益健全,产品质量和数量都有所突破。闽西兵工厂并入中央兵工厂后,为早日制造冲锋机枪子弹,他们用缴获的敌人武器、弹药反复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制,赖祥瑞和战友们终于研制成功冲锋机枪子弹的设备,为增强红军部队的战斗力作出贡献,受到中央总供给部的表扬嘉奖,其事迹刊登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并光荣地出席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和其他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接见和鼓励。
奠定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宗旨追求
闽西中央苏区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源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闽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系列光辉著作,成为闽西人民军工创办的指导思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也由此成为闽西人民军工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
由闽西、赣南组成的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在地。正因此,中央苏区成为国民党重点围攻的中心,蒋介石从1930年10月起,就调集了大批的所谓“优势”兵力,对中央苏区连续不断地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国民党军的长期严密经济封锁,使苏区的物资、给养等供应非常困难,尤其是军火供应尤为困难。因此,红军打仗所需武器弹药主要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当时,红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一是战场缴获,即利用敌军的武器来改善自己的装备。二是建设兵工厂,制造或改造武器装备。
当年的反“围剿”战争,子弹的杀伤威力大,战斗中消耗极大。一场战斗结束,往往是子弹壳散落遍地。子弹是苏区军工企业必须强力保障的作战物资。在当时“最紧要的工作”中,制造子弹“尤为迫切需要”。1931年8月20日,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34号发出号召“要发动每个群众多方去搜集,尽量的向他们买来即速付去兵工厂,以应急用”。
闽西中央苏区不仅关注在战场上收集子弹壳,更重视战场缴获后散落在民间的子弹壳的收集。为此,闽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级政府,加紧向群众收买子弹壳。”针对有的单位重视不够,“收买不多,甚至久后忘记继续收买”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各级政府接到此通知后,马上全体动员向群众收买,尤其要经常注意进行,随买随付来本政府及闽粤赣军委会,以便转付兵工厂,切莫有丝毫延缓为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收集子弹壳,成为闽西军工的一大特色。
闽西的兵工厂重视发挥工人群众的积极性,提出“为发扬工人创造性发展生产起见,应设生产讨论会,以研究生产技术,推进生产发展。生产讨论会应尽量吸收广大的工人积极分子参加。”同时,红军反“围剿”战争期间,闽西兵工厂中的团员围绕军工企业展开,如运输、搜集子弹、制造土硝、火药等红军一切应用的东西,提倡增加工作时间,提倡礼拜六工作,举行革命竞赛,为争取战争胜利作贡献。闽西兵工厂的事例,在整个中央苏区***工厂中推行。
培育了“把一切献给党”的核心内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闽西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福建***个红色政权——永定溪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之时,闽西党在没有任何文件可依照、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的情况下,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溪南13个乡约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2万多农民实现了期望以久的“土地梦”。此后,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通过打土豪、分田地,闽西纵横300里的地区内,50多个区、600多个乡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闽西人民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闽西的军工事业也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历程中,蕴含了“把一切献给党”的核心内涵。
红军兵工厂的工人们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他们经常开展劳动竞赛,挑战书,应战书随处可见。在“多造一颗子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的响亮口号下,工人们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厂里规定的生产定额没有一个人不超过的,定额修改后仍是超过。每个人都是早上班晚下班,谁也不愿意落后,而且上班就像上战场一样,拼命完成自己的任务。周恩来曾称赞道:“这支兵工队伍创立了有史以来的空前成绩。”
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苏区工人觉悟高,工作积极,但工资较低,按《劳动法》规定,大部分工人工资每月15—20元不等,就是少数技术性工人也不过是25元左右,***工资也就35元。但他们毫无怨言,积极投身到兵工事业中。
闽西军工先辈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融入到血脉之中,不仅要克服制造设备的简陋短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还要时刻准备着献出宝贵生命。吴义煌,1927年9月到山塘兵工厂参加工作,成为山塘兵工厂的重要一员。1929年春,在造枪师傅的指导下,山塘兵工厂开始试制九节龙炮,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929年5月23日,红四军攻打龙岩城的战斗,农民赤卫队员带上刚试制成功的九节龙炮加入到队伍中。为了有效消灭敌人,尽快打进城去,红军和赤卫队员决定用九节龙炮轰击敌人的工事,但是由于仓促出发时忘记带上九节龙炮架,情急之下,吴义煌主动把九节龙炮扛在肩上,用人体当炮架,对准敌人工事。队员们装上炮弹,对准敌人拉响了引线,随着一声巨响,炮弹飞向敌人阵地。不幸的是,由于炮管出现问题,随之爆裂,吴义煌当场牺牲。正是许许多多吴义煌这样的军工先辈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激励着红军和赤卫队战士化悲痛为力量,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